平面与版式背后是千年来人类读取信息形成的习惯、约定俗成的阅读方式和心理学等,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设计背后的原理以及表达信息的多种方法。
在中国绘画中,有所谓的章法、布局。中国绘画最讲究「经营位置」,因而有了中国画高远、深远、平远独特意境的画风体系。大家学习的设计体系中对构图的分析就更加的全面,比如大家都了解的形式美学法则:均衡与对称、渐次与重复、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陪体与主体、微差与统调、特异与秩序、前者多显示生动型,而后者显示秩序型。
那为什么会总结出这些理论与法则?究竟又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呢?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
我们在面对需求,需要强理论支撑自己的设计,但又找不到切入点,总会拿对比、对称、韵律说事,需求方却不为所动……
在平时的设计工作当中,大家不可避免的会参考和研习其他设计大师,同行的各类设计作品,大家肯定会有各自关注的点,创意、排版、颜色、细节刻画等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平面、招贴、海报、H5、banner等),有时候会感到看了好多作品,临摹了好多作品,依然做不好设计。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总会收集一大堆的素材参考,那你的评判方式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分析画面?为什么好,又好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透过视觉表象,揭开那些神秘的面纱,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心理学
为了更快地解析周围的世界,大脑会投机取巧地偷懒。大脑每秒要接收约4000万次的感官信息输入,并试图完全解析出它们的意义,所以它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测我们看见了什么。
看左边的图,第一眼能看到一个黑边三角形,上面叠了一个白色倒三角;右边的图,你能明显感知到一个矩形。
这是1955年,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发现,并以她名字命名的「卡尼萨三角」。这个视错觉表明我们的大脑把实际上不存在的三角形轮廓线画了出来。
我们把根本不存在的轮廓线称为主观轮廓。
对于识别具体物体来说,中央视觉是最重要的;对于认知整体场景而言,周边视觉更为关键。
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网页,你并不用刻意浏览,而是整体扫过就能判断整个页面的内容。所以大多数人都低估了周边视觉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重要性,人对场景的认知似乎都来自周边视觉。
发现规律有助于快速处理时刻接收的感官信息。
看上面的图,你会很自然的将其分成4组,每两个点一组,共8个点,而不是上来就直接定义有8个点。
大脑视觉皮质中的细胞分工不同,分别只对横线、竖线、边线和特定角度的线作出反应。
讲完上述三个心理学常识,我们看下这三个点对应到我们设计当中又是如何一番情景,看下图:
轮廓
之所以将第一个心理学观点与轮廓关联,是因为在我们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形式的产生都会形成一个轮廓,那画面元素多起来之后,画面就会被这些轮廓分割成一个负向空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视这个隐藏存在的形式。有时大家怎么调整一个设计元素本身,都会感觉不尽如人意,其实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元素在整个画面中所形成的轮廓并没有达到同步的和谐。
如下图插画,一个女性形象,画风简洁干净,画面给人很强的整体感与完整型。如果是我们,会不会更多的去关注这个插画的精彩之处是比基尼处理很生动,人物阴影细节刻画的很到位?但是关键点是这些吗?
继续分析,如下图:
左图,把整个图形黑白化后,想想我们的第一个心理学观点,一幅画面第一影响我们的是脑海里形成的这个轮廓。像这个画面,一个完整近似几何般的人物轮廓(样图白色部分),同时这个轮廓所分割形成的空间(样图黑色部分),让整个画面安静有序规则,让人的视线能够自然流畅,不会轻易地跳动转换。所以右图,你会发现,不管我如何填充纹理图片,这样一个画面是始终和谐,没有违和感的。
笔者随机处理的一个形状,在没有一个有序优美的轮廓下,纵然你把内部的修饰刻画的如何精彩,这个画面依然是索然无味,毫无生气的。
设计元素要注重轮廓的修饰提炼。在设计表达过程中,不管是何种设计,我们都要注重每个呈现元素的轮廓是否精巧,注意脑海里主观轮廓之外的负空间是否舒服与和谐,画面是通过这些彼此联系的,不要一上来就关注所谓的细节,经营你的形状。
留白
第二个心理学观点与留白相关,是因为整体认知与周边视觉关联极大,看下图:
大家能够认知到什么程度,这是什么?怕是大家怎么猜都不会确定这个是什么吧。
当笔者呈现完整图画后,大家是不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留白是至关重要的,留白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了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创建轮廓来形成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留白和元素之间形成的负空间,来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协调的画面。留白可以形成空间、引导、形状等多种可能,让作品更生动更有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