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09
能够增加的点缀还有很多,我们在此除了人物以外,还希望其能与天空产生互动。比如增加一群鸟,那么人物与鸟儿就能产生“观看”的互动了。
选用一些鸟儿的剪影照片,然后将其抠图并加入到画面中。为鸟群的图层增加渐变填色,使其即时作为剪影也能呈现出一定的光线变化。
最后的润色
STEP 10
最后完成前,我们再进行最后的润色。比如这里再次缩小人物和鸟群的尺寸,使用我刚刚讲过的方法,运用调色工具再进行二次调色。
这里我选用的是增加自然饱和度,以及运用色彩平衡工具对整体画面给予一点淡淡的微妙的粉色。
STEP 11
绘制出手机屏幕尺寸的矩形,然后根据矩形的需要调整细节,以便让壁纸看起来更完美。这时再来选择壁纸的范围,将你认为有趣的画面截取入壁纸。这比你一开始就按照手机屏幕的尺寸来作画要有更大的自由度。
最终效果
所谓大师就是那些比你拥有更少的人
前段日子我听到了有人谈到所谓“定位”的问题,才发现这个词并不是我自以为的那么简单。当我们说定位,也就是给定一个方向,再给你一个原点,而你要做的就会简化为一条朝向某个方向的亨通大道。然而事实上你会发现,即时这样直奔简明目标而去的路上,依然阻力重重且不断有自我怀疑的声音出现。而这时早先的定位就显得有点荒谬了。既然定了,何必再疑?
而就像很多设计师都曾提到,感觉茫然无措的原因是觉得要学的太多了,而且看起来仿佛没有止境。你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并不是N个大师,而是你手里的选择比大师手里的选择多而已。不是吗?你可以做一个艺术型的设计师,你也可以做一个技术型的设计师,你可以朝网页动画的方向发展,你也可以往3D的造型上努力。而要做出选择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外界在向你讨要答案的时候,你习惯性给出答案的过程中也更弱化了自己内在的声音。
当我在看国外的大神们的作品时,其实他们本身的技巧和能力并不是真正让我惊讶的地方,而是他们作品中的风格以一而贯之的态度。比如纽约的设计师 Dave Chenell和malika favre等等,他们都是从一个最可能拥有最大选择机会的地方出来的设计师,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几乎一种风格,几乎一眼你就能从这个作品辨认出这个人。这是设计师中非常难见,也是我们都想拥有的一种品质。
然而要获得这种“一”的前提,就是一开始就往这个方向努力吗?其实不然。我相信他们一样会做其他很多的风格,而且不会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个道理放在设计师的学习风格选择上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也许是我认为最能体现出终身学习这个概念的职业,早期的你几乎要在各个概念里打滚,就像职场菜鸟需要做各种杂碎琐事,最后才能水到渠成引导你去往一个最能匹配自己心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