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范围层
这里从产品提供的功能(服务)层面来分析,可以按以下2个维度区分,并描述他们带来的价值:
基础功能(必备的功能、解决问题的功能、代表产品属性的功能)
特色功能(核心且重要的、打破同质化寻找差异化的、提升用户满意度的)
3. 结构层
可以通过功能架构图、业务流程图、页面流程图去了解产品结构,并且能清晰地看到用户完成一个任务的路径,中间会发生什么,有多少步骤,然后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
对于竞品我们可以边操作边记录,我建议一定要自己画一遍,流程图能帮助你梳理产品逻辑,画完之后可以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对比之下你会一目了然。
推荐工具:XMind、Axure
4. 框架层
主要是对产品的重要界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优劣势和整改意见,因为这些是整个产品的灵魂,例如:一级导航页、主要业务流程页、重要功能页、特色功能页以及用户最喜欢的页面。
5. 表现层
表现层就是一个产品注入灵魂之后的肉体,即呈现层、UI设计。人的审美会根据时间发生变化,所以这里是检验你平时有没有经常把玩优秀APP、有没有关注设计趋势。有设计基础的当然可以尽情发挥,不是科班出身的可以对应以下几个维度做参考。
视觉舒适度
每个人都有评价设计的资格,当你在使用一款产品的时候是否被包装所吸引,一眼看上去辣不辣眼睛,这是产品最基本的脸面问题。
颜色、布局、版式、微交互、精致度等,如果这些让你的情绪产生正面增长,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被产品的「本能层次设计」所吸引;
如果情绪波动不大,说明还看得过去;
如果从视觉上让你感觉不舒适、皱眉头等负面情绪产生,那只能说明还有优化的空间。
视觉和交互的一致性
比如:页面切换方式、反馈机制、加载刷新、空状态、功能性按钮的状态、图标风格、元素细节、设备适配、视觉语言等是否将一致性覆盖到整个产品。
品牌感
品牌设计是最容易在视觉上打破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方式,很多优秀的产品早已深入人心,比如:企鹅-QQ、熊掌-百度、猪脸-飞猪……
将这些形象元素融入到 APP 里面,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效果,这是除功能以外寻找差异化的最佳方法。我举一个「飞猪」的例子:
「飞猪」将一个 Logo 特征融入到搜索框、toast、图标、标签等地方,从而提升视觉的一致性和品牌感,这是一种思维灌输式的洗脑,将品牌映入人心。
功能可见性
围绕「视觉服从于功能」的原则。UI设计要把握好功能的视觉权重,比如:功能优先级、入口层级、按钮层级,哪些可操作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设计让用户感知到。
假设一个可点击的地方,但用户看不出来、没感知到,这就是功能可见性极弱,影响使用体验。
同时还要考虑到用户群体,如果是一款老年人、色盲者使用的产品,你的功能可见性又是怎样的呢?
总之,我们做一个设计或者评价设计之前,脑袋里都要过一遍用户使用场景。
竞品分析
基于战略层面收集到的数据,我们需要和竞品做宏观对比、具体对比,看看别家产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受用户喜欢:
1. 宏观对比
2. 具体对比
功能差异化对比
视觉和交互对比
这里可以运用文章开头提到的「APP赏析」,站在UI设计和交互体验的角度做对比分析,罗列出双方的优劣势,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假如我是产品经理
相信你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已经对产品了解的比较透彻了,在解剖过程中你肯定有很多疑问和自己的想法,没关系,大胆把他写出来,这能够检验你的分析成果。
假如你是产品经理或设计负责人,你会如何优化、把控产品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你的表演吧:
功能问题
交互体验
视觉风格
产品未来发展的设想
总结
千万别急着动手,先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认真分析并做记录;
了解产品定位、用户群体和市场现状,知道产品为哪些人解决问题、设计机会在哪里;
找到用户诉求,参考竞品,结合产品现状给出合理建议;
与竞品做对比,找到优缺点,设想改进方案。
抛问题
Q:做产品体验报告有什么注意事项?
A1:虽然是大胆设想,但切勿乱下结论,很可能你没经过思考的结论会把别人带进沟里,任何结论都需要在经过深度分析之后再汇报。
A2:切勿闭门造车,打开思维、与业内人员共同探讨,尤其是你们的UE/UI/SM/PM等产品核心人员,尽量避免过多的主观现象,否则容易迷失自我。
Q:虽然知道书写流程,但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A1:因为你前期准备还不够充分、对产品的理解不够透彻、业务逻辑了解不深,需要多和产品团队沟通,经常性体验产品。(带着问题体验)
Q:相关模板可以给我做参考吗?
A:当然可以!关注「UXD笔记」微信公众号,回复「体验报告」即可获得下载链接,我们还会定期推送优质的产品设计文章和资源。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UXD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