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 吉东育 摄
作者自述:
当今社会,整容是一种时尚。
随着人类视觉审美能力不断进化,这小小的“面子”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整容,是强调形式感的医学手术。如果把人比作艺术品,通过整容手术,让人的“面子”外观形式对人产生特定的感染力,由形状、色彩、结构的关系所形成的形式特征,诸如统一、工整、均衡、对称、照应、节律、黄金分割、S形、流线型,等等,诉诸于视觉后,能引起显著的心理反映,形成强烈的形式感。
我所疑惑的是,注重形式感的整容,其本质意义在哪里呢?
本人作品《整容》,是对自己所拍摄的模特照片进行如此后期“整容”,想表达的看法不仅仅是指整容业,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讲究形式感的“面子”手术,如城市改造、市容整顿,乃至我们的服务理念,等等。
评委评语:
这幅作品立意很好,摄影者明显是想表达他对“整容流水线如何固化人们的视觉审美观”的思考。整容手术越来越模块化,脸上、身上某个部位如何“整”,在医学美容业都有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处理下,人不再有个性,而是被分割成乐高玩具的组件,要美哪一块,就抽出哪一块在整容流水线上进行再加工。于是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美人”,不再有环肥燕瘦的风致。
创意,先要有“意”,才能用各种手段去“创作、创造”。难得的是,这幅作品兼具了商业摄影和插图摄影的两种功能:可以做医学美容机构的广告片,有别于一般只有一个美人头的美容广告片;也可以做美容文稿的配图,引人深思。 ● 李孟苏
残秋 摄影连环画《伤逝》之三十 唐民皓 摄
作者自述:
《残秋》是《伤逝》摄影连环画的第30幅图片(全部作品共58幅)。这幅图片是后期合成的,由建筑、人像和动物等三个部分的摄影素材组成。由于原片拍摄的人像造型不甚满意,故后期数码暗房过程中对整体人像做了替换,但人像的阴影部分未作修改,白色的京巴狗是后期添加的。在后期制作中,按照整个作品系列的风格要求,这幅画面在色彩上做了减淡等调色处理,画面的非主体部分做了局部美化处理。
《伤逝》连环画的全部画面均采用了后摄影技术,没有一幅作品是纯粹在快门下完成的。所谓“后摄影”,即所有图像信息均来自于“快门”摄取的影像元素,然后通过数码技术在“鼠标”下将影像元素与美术创作技法融合,根据文学原作的内涵,将自己心中勾画的意象,像“画”连环画一样去诠释和再现出来。这是涉及摄影、美术与文学多领域的“跨界”。用摄影形式把文学作品改编为连环画,这是一种大胆的艺术探索,也是摄影表现手法的再拓展。
评委评语:
唐民皓以剧场摄影(或称导演摄影)的方式为鲁迅小说《伤逝》所作的这组连环插图,会让人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流行的“摄影小说”、“摄影散文”的影像样式。通过摄影进行文学化的叙事,一直是国人对影像的一种独特的理解与诉求。而作为另一种文本的插图,摄影的难度首先在于如何选择小说当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叙事节点;其次是这些节点必须具有影像化的可能性;还有一点是,当这些节点影像化之后,图片之间如何形成一种完整有机的叙事逻辑关系。
《伤逝》作为一部小说的独特性在于故事性薄弱,而重视情绪的深化表现,这让小说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诗化特征。唐民皓的这组插图并没有将关注点完全落实在那些叙事性的情节当中,而是选择、穿插了许多情绪化、氛围化的部位,以虚实结合的叙事结构,通过化妆、表演、场景调度、影调的控制与后期技术调整等手段,形成了类似一部诗化电影的影像序列,不仅将原作基本的故事框架通过影像予以结构化的表达,同时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孤寂、伤感、惆怅的空间氛围,以符合原作高度诗化的文学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组插图显现作者对原作的准确理解与精致细腻的影像表现力。 ● 刘树勇
背后 卞江 摄
作者自述: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世界认为恐怖分子已经入侵美国本土的时候,恰恰美国文化也入侵了穆斯林的生活。文化无所谓对错,用平等的态度来沟通,就像一个人的灵和肉的对话,承认外在的形象,也肯定内在的自己。画面用美国国旗作为一个有着穆斯林面孔的人的内在面,力求表现一种文化的冲击与不和谐。我通过人像摄影进行后期制作,一方面要表达其中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想达到一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创意效果,体现创意图片的趣味性。
评委评语:
卞江的《背后》是一张令人“恐怖”的图像:一个穆斯林战士自己抓开的脸,黑洞洞地露出了一面脏兮兮的美国国旗。这两个符号的异质同构非常明确地指向了美国与穆斯林世界在文化、宗教、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冲突。没错,这是一张“打眼”的图像,简洁、简约、突兀,充满了对抗与戏剧性。这样的图像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促使我们去思考在地球成为一村庄的态势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类,该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方式面对彼此。 ● 孙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