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ISO400, F16, 1/40秒
此行途经塔公草原,顺着塔公寺的方向望去,巍峨的雪山矗立远方。因为匆忙赶路只有短暂的停留时间,正想拍张纪念照,看到轻风不时把经幡吹起, 这景象令我灵感忽现,何不把经幡纳入画面,既可加入人文元素呈现地域特色,又可搭建框架构图增加趣味性。于是我在风起的时刻按下快门,将速度设定1/8秒来表现经幡在风中的动感,画面上塔公寺顶在庄严的雪山之下金光闪闪,五彩的经幡在四周飘扬。
ISO50, F20, 1/8秒
五. 画面故事性
经常被问到一些令我难以回答的问题 “老师,我应该拉丝还是雾化?”, “天空应该占多大比例?” “现在应该加减光镜吗?”这些貌似技术性的问题并不是可以用技术来简单作答的,怎么拍是基于你想拍什么,和你想传达出怎样的情绪。
在我的照片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确实需要强大的前期后期技术才可完成,甚至一张照片同时涉及到包围曝光、景深合成、全景接片等多项技术,也有些需要综合天文地理知识,做出周密计划才能抓住极小几率的拍摄机会。 但是也有些照片是随心而动,甚至没有用相机拍摄,只是用手机捕捉到那个动人的瞬间,而这样带有故事性的画面最能打动人心。无论使用何种技术,前提都是你想表达什么,技术只是实现构思的手段。
一次外拍中,我无意间向拍摄的反方向望去,看到一对恋人坐在长椅上望着夕阳西下,无语相依,太阳的余晖笼罩着这对情侣,浪漫温馨。而此时相机正在拍摄长曝光下的海港大桥,我迅速用手机拍下这恬静又充满爱的一刻。掏出手机的同时我已经即刻决定了拍摄方式和构图形式,面向夕阳是逆光拍摄,由于手机的动态范围远远逊色于相机,只能拍摄剪影,所以把测光点定在天空以保证不过曝,将旁边的大树拍进画面使之成为框架构图,更能突出主体。后来这张照片被该品牌手机买下放在发布会上。
手机抓拍的照片也说明了器材并不是绝对的重要,关键是发现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有时我们也可以在画面中刻意安排人物来设计情节,需要注意的是风光摄影作品中人物不是主体,只起到点缀的作用,所以人物在画面中比例要小,不能喧宾夺主,这点要和环境人像的概念区分开。
上图摄于新西兰库克山区,我站在湖边的栈桥上,遥望对面雪山,通过山峰与人的画面表达出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伟大与渺小并存。
总结:情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灵魂,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以情感人。同样的风景在不同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感受,每幅作品的光影和色彩中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作者微信、 图虫 、500px 、LOFTER ID:JingshuZhu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朱静姝的新书《追光之路》, 预计六月出版。